2018 北京“新中考”传统文化高调复出!全面渗透初中阶段各门学科(附真题)

2018年,是北京“新中考”改革的第一年。6月24日-26日,6.5万余名北京考生迎来了改革后的首次大考。这次中考改革,增加了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新科目,同时,传统科目的题目数量和分值也有较大变化。更为突出的是, 此次新中考展现出了浓浓“中国风”和地道“北京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在语文、历史等科目中充分发挥主场优势,在数学、英语、生物、思想品德等试卷中,也实现客场逆转,以重点考查或题目素材等形式出现。如果说前些年中、高考试题中只是出现不少传统文化元素, 那么此次北京“新中考”则可谓是 各科全面渗透,占据C位妥妥滴!难怪使考生大呼“满眼都是传统文化”。


语文:“满眼都是传统文化”

数学:老北京城门坐标成素材

英语:京剧艺术入选作文题

生物:《黄帝内经》与青少年健康作息

物理:用物理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现象

历史:为北京城“中轴线”申遗提建议

地理:聚焦丝路文明,践行“一带一路”


纵观今年北京中考各门科目试题,基本上都较好地贯彻了“新中考”方案的主要政策精神,即:

· 注重考查从小学到初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积累

· 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 展现首都特色,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 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下面我们来逐一解析。


语文


语文试卷第一部分“基础与运用”,以“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的主题活动”为主要脉络,贯穿第1—5题。

通过创设情境,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能力、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增强考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少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真题再现

一、基础·运用(共13 分)

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1-5 题。

1.圆明园曾有著名的“四十景”,它们的命名多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味。其中,“上下天光”一景的命名就出自北宋文学家__________的《岳阳楼记》。(1 分)

——选自2018北京中考语文卷


“圆明园”介绍,选自“十二五”教育部传统文化课题组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之《大学》



第5题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全张)”为题,考查学生简单的书法常识,即楷书与行书的特点判别和对碑文内容的理解。


——选自2018北京中考语文卷



传统书法欣赏,选自“十二五”教育部传统文化课题组编著《初中传统文化简明教程及模拟试题》


今年中考,古诗文阅读第一次作为独立版块出现在语文试卷中。除了根据古诗上句补写下句这样的传统默写题型之外,还出现了比较新颖的形式。

比如在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考查中,题目给出两幅图画,要求考生根据画面内容选出符合诗句描绘景象的一项。

第10题要求写出含有“江”字的两句诗,则是对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阅读量和背诵量的考评。此外,这道题中还注明“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不少考生反映感到考试越来越人性化了。



真题再现

二、古诗文读(共18 分)

(一)默写。(共4 分)

6.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 。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2 分)

7.青树翠蔓,__________ ,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2 分)

——选自2018北京中考语文卷



柳宗元《小石潭记》,选自“十二五”教育部传统文化课题组编著《维新小学国文》


文言文阅读部分,三篇文章分别节选自《出师表》、《旧唐书·魏征传》和岳飞的《五岳祠盟记》。

从考查方向来看,不再像以往过于强调单纯的词语解释、文言语法、语句翻译等,而是更注重考生对所选篇章的主旨要义的理解,特别是此次所选三篇文章所共同传递出的“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精神和情怀。

这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导向,引导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圣贤经典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要让他们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而是要让少年学子们以经典为载体,体悟圣人智慧,涵养人文情怀,从而为他们奠定深厚优秀的人格基础,点燃他们树立远大崇高志向的热情,以及为国、为民、为理想而奋斗终生的信念。



——选自2018北京中考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三段材料,以大篇幅分别介绍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科学技术馆,在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科技方面所开创的教育新模式。

这与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的导向相符合,也体现了语文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选自2018北京中考语文卷




在作文部分,要求考生任选一处古迹或文物,将题目“___________,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并写作。

题目导语这样说:“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多少知道一点自已国家历史的人,都应该对本国过往的历史心怀敬意。历史不仅书写在浩瀚的史籍里,也沉淀在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中。”

可见,这道作文题所展现的训练导向也是非常明确的,鼓励孩子们走出课堂,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了解我们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透过一处古迹、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




文物古迹欣赏,选自《初中传统文化简明教程及模拟试题》


历史


历史试卷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命题思路灵活开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精神,以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导向。

孔子的思想核心、汉字的演变过程均出现在试题中,此外,还涉及到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话题,结合“十三五”阶段“一带一路”政策大背景,充分彰显了时代主题。

特别是今年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这一历史背景也作为考察重点出现,要求考生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文化的关系”。


真题再现

2.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后启青铜铭文,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材料中的“它”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选自2018北京中考历史卷



汉字的演变历程,选自《初中传统文化简明教程及模拟试题》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选自《初中传统文化简明教程及模拟试题》


此外,今年的历史试卷中也流露出浓浓的“北京味儿”,首都文化特色十分鲜明。

比如通过燕国历史“……封周王室贵族于燕,燕都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等叙述,考查中国古代制度文明;通过“清朝修建永安寺(位于今北海公园白塔旁)”,考查古代中央政府与边疆的关系等等,选材贴近北京考生日常生活,同时又展示了北京悠久厚重的古都文化。




边栏内容:燕国历史变迁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之《三字经》


再比如对老北京城“中轴线”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谈谈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布局的特点,还以“中轴线申遗”为题,考查学生对老北京城市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内涵的了解,使少年学子增强热爱家乡文化、关注家乡发展、心怀家国天下的意识和责任感。


真题再现

【文献研究】

材料二明清北京城市布局集成了唐、宋、元都城的设计思想。宫殿、坛庙都分布在中轴线上或两侧(如右图),越接近中轴线着越尊贵,突出了宫城的雄伟气势和帝王的至尊。中轴线体现的中心、中正观念是中国古代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也是中华大一统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与核心。

(2)依据材料二,说出明清北京城市布局的特点。

——选自2018北京中考历史卷




边栏内容:明代北京城布局介绍,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之《三字经》




中国传统建筑欣赏,选自《初中传统文化简明教程及模拟试题》


真题再现



——选自2018北京中考历史卷


崇文门

崇文门,又称“哈德门”, 内设有税关, 外地运往京城的各种粮酒、商品,进城都要先到崇文门上税。所以,崇文门又被称为“税门”。崇文门,“ 崇文德也”,表示“尊重文治,文教宜尊”。


西直门

旧时皇城用水多为玉泉山的泉水,每天天不亮,为皇宫运水的水车就从西直门进城,所以西直门又被称为“ 水门”。西直门的门洞内刻着一块汉白玉水纹石雕,因此老北京中流传着“西直水纹”一说。此外,西直门的城楼上还设置有“水眼”和“水窝”,战争中如遇敌人火攻,就可以向城门内灌水灭火。




以上边栏内容:北京“老九门”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介绍,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之《三字经》


思品


20年前,政治科目退出了北京中考,今年,它以《思想品德》为名,重新回归中考考场。

纵观全卷,可以说充分落实了2018北京中考思想品德《考试说明》中,“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核心要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题目当中”的指导思想。

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古诗名句,考查对友情的理解;

通过北京市初中开放性实践活动中,北京绢人、剪纸、鲁班锁等课程,考查学生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还有与语文考试相类似的“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实践活动,结合今年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突出了“感悟民族精神,捍卫英烈荣光”的主题思想。




边栏内容:北京绢人介绍选自“十二五”教育部传统文化课题组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之《论语》下册


再如第21题,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学校准备修建文化墙,要求考生从所给出的两幅画中选出一幅推荐给学校,并写出理由。

其中,第一幅《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作为儒家的修身名句,告诉孩子们要树立崇德向善的思想,多向德才兼备的榜样学习,面对有道德缺失的人则要及时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缺点。

第二幅《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着重强调诚信的作用。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要的一项。



——选自2018北京中考思想品德卷



英语



国粹“京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戏曲宝库中的珍品。雅俗共赏、中正平和、含蓄典雅等传统中国文化精神,在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和一招一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京剧不仅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国各地得到人们喜爱与传承,更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早在19世纪就走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

众所周知的“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除了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就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体系了。





京剧艺术及京剧脸谱介绍,分别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之《论语》上册《初中传统文化简明教程及模拟试题》


今年英语作文题目之一,就是以“京剧讲座”为题,要求考生写一封电子邮件。在完成书面表达文体要求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提升文化自信。

作文题目之二,着眼于“勤俭节约”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


真题再现

题目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生活富足与否,我们都应该提倡节俭,拒绝浪费。

某英文网站在开展以“节约是美德”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假如你是李华,请用英语写一篇短文投稿.谈谈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以这样做的意义。

——选自2018北京中考英语卷




选自“十二五”教育部传统文化课题组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之《大学》


数学、物理、生物


数学试卷在命题中注重与文化和社会相联系,体现育人导向功能,通过创设各种现实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入题,考查数学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瞩目成就。

再如第8题,选取老北京城的城门布局为素材,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坐标系定位的灵活应用。

真题再现




——选自2018北京中考数学卷


物理试卷第8题,选取立春、白露、大雪、冬至四个节气,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

而司南、戥子、篆刻和编钟入题,则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成就。


真题再现



——选自2018北京中考物理卷




二十四节气介绍,选自“十二五”教育部传统文化课题组编著《初中传统文化简明教程及模拟试题》


生物试卷选取了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叙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作为素材,倡导青少年从小培养健康养生意识,学会调节生物钟,顺应自然,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了人与天地自然的密切关系,季节气候与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所以人应契合自然的节律,调节阴阳平衡,促使身体健康无碍。

这一观点已成为著名的中医术语,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相应”思想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真题再现



——选自2018北京中考生物卷


地理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地理试卷以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拉开序幕,从歌词中考查学生对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理解,同时也亮出了今年地理中考试题文化气息浓厚、活泼新颖接地气儿的主打色。


——选自2018北京中考地理卷

此外,节选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与用手机软件查找的地图相结合,考查湖南岳麓山的相关地理知识。

“天下地土,南北高下相半,且以江淮南北论 之。江淮以北,高田平旷,所种宜黍稷等稼;江淮以南,下土涂泥,所种宜稻秫。……”

第7、8题的材料节选自我国古代著名农学著作《王祯农书》,考查我国南北方农业地域差异。这部书诞生于元朝,在此之前,我国已有若干具有较高价值的农学典籍,如南北朝时期问世的《齐民要术》等。但这些著作要么只介绍北方的农业,要么只论述南方的作物,唯有《王祯农书》兼论南北方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农学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此外,今年试卷特别注重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主题,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观照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璀璨成就。

比如以“多元合作谋共赢”为主题的第44题,选取2018年“汉语桥”中文比赛秘鲁赛区的赛事活动作为题目背景,考查相关地理基础知识;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入选第43题,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聚焦辉煌灿烂的丝路文明。




——选自2018北京中考地理卷

在综合题部分,以“北京的历史发展”为核心,题目给出一副从金代至今北京城区图,考查学生对首都历史变化、城区变迁和发展的了解。其中,通过元朝迁都选址,引导学生从人口问题角度分析其对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影响。

边栏内容:元大都介绍,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之《三字经》


北京的主要河流也成为考查要点,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京杭大运河”、北京市重要水源之一的“潮白河”、积淀了厚重历史底蕴的古老河流“永定河”等,勾勒出北京城悠久深厚而又鲜活生动的流域文化图景。


边栏内容:隋朝京杭大运河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之《三字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