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山东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尚瑞芬等人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中小学需调整教育目标,亟待建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时期人格教育课程体系”的议案》。在这份议案中,代表们提出“在小学阶段独立设立国学课”,并指出目前国学教材存在的问题,如“国内各地区传统文化教材不是没有而是泛滥”“部分质量参差不齐且代表个人观点的读本大量流通”。
近十几年来,面向大众的国学图书出版热潮不断,从早先的《百家讲坛》主讲人出版图书,到如今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系列图书出版,这些图书与电视节目联动,因此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在图书热销的同时,也让易中天、于丹、蒙曼等一批国学学术明星为大众所熟知。
国学教材问题缘何引起代表们的重视?国学普及图书缘何备受市场青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图书的编写者及出版单位。
教材编写注重人格教育
记者早在201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便已获悉,由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研发,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出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教材的研发工作已全部完成。
“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教材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幼儿园实验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通识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学实验教材》和“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组成。此外,广东教育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等分别出版了地区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实验教材》,地区版教材既保持了国学教育的完整性,又突出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截至目前,该系列教材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海外汉文化教育五大类别,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教材共计700余册,近200位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审校。
据了解,课题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为国学经典、民族艺术、民俗文化三大方面,并首次提出了各阶段传统文化研究的方向和教育目标。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告诉记者,“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教材研发工作历时11年,与全国30余家出版社合作编写。课题将于2016年年底结题,目前还有《维新小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教师教学指导手册》、“全国党员干部传统文化学习丛书”3套教材还在专家审读和出版审校阶段。
《维新小学语文》还未出版,就已引起媒体的关注。这套教材又名《海外华人子女小学国文教材》,主要供海外华人子女学习使用,力图从教育理论和课程结构方面创新当代语文教学,并实现语文、国学、历史、德育等多学科整合。张健告诉记者:“《维新小学语文》注重人格教育,颠覆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参考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语文教材、民国时期的教材以及台湾地区现行国文教材,淡化了纯粹字词义的教学规范,以期实现‘文以载道’的语文教育基本功能。”
普及读物与电视节目联动
与教育出版不同,大众类的国学图书在兼具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同时,还需要有畅销特质。一套不能畅销的国学普及图书不是好的出版物,没有读者的青睐便无法谈及国学对大众的影响普及。
国学图书出版早已有之,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学类书籍大多以整理文献为主,如“二十四史”(中华书局出版)、《诸子集成》(中华书局出版)等,主要的读者群是专家学者和文史哲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而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等学者通过大众传媒让国学与传统文化走出了象牙塔,也直接催生了国学图书的出版热。与文献类图书不同,他们撰写的读物不再是曲高和寡,而是带有鲜明的个人解读色彩,并与大众阅读口味非常契合。
近几年,国学普及图书的出版发行通常与相关的电视节目形成联动,如根据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编写的图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中国成语大会·我的智慧成语世界》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这两套图书是接力出版社少儿国学图书板块的项目。该社少儿读物事业部的编辑在调研中发现,国学类少儿读物在市场上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而目前读者又有阅读的刚性需求。接力出版社少儿读物事业部总监李炜告诉记者:“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当下市场上的少儿国学类产品,多以中低端产品的形态呈现,若出版社仍以同质化产品进入,一定会被巨大的市场迅速淹没。因此,接力社决定以高端产品进入此类市场,以打造少儿类国学板块标志性产品为目标。接力社很快就将目光投向了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播出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经过反复沟通,出版社与节目组达成合作。”
与电视节目联动的图书,首先要解决从电视节目到纸质图书转化的内容呈现形态问题。《我的趣味汉字世界》《我的智慧成语世界》在策划研发思路、形式包装、内容包装、营销推广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并针对受众人群精准定位,开发不同的版本。自2014年8月起,接力社陆续出版了《我的趣味汉字世界》的2批4种图书;2015年10月,又根据读者反馈和市场需求,出版了针对小学生的衍生品《我的趣味汉字世界》(儿童彩绘版)。这两套图书在出版一年半的时间里,累计发行近80万册。
数字化拓展是必要途径
国学普及图书是大众传媒辐射后的产物,国学教育图书注重传统文化与人格培养。这两类图书的编辑出版模式有别,发行渠道也不同,但图书的编写出版方都不约而同地向数字化领域开拓。
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教材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云”平台于2014年11月3日启动。该平台由中国手游集团与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联手搭建运营。平台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有效识别用户身份,跟踪用户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分析研究不同阶段用户行为和学习内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优化学习内容。张健告诉记者,数字出版与纸质图书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关系。
数字化拓展不仅仅限于传播,也是一种跨媒体的互动营销方式。当扫码成为一种用户习惯时,就可以将电视节目与纸质图书的联动升级为互动。如2015年《中国成语大会》每期节目播出时,电视屏幕的右下方都会出现一个“扫一扫,赢大奖”的活动二维码,活动的奖品就是《我的智慧成语世界》图书。这个活动连续十几期,用户在扫描二维码后,跳转进入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页面上就呈现出图书封面和介绍。李炜坦言:“这种互动活动无论是从嵌入营销的角度,还是从口碑宣传的角度,对图书都是一次很好的宣传。”
而《中国诗词大会》的相关图书还未出版,中华书局就已经开通“诗词中国”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每期节目的选手资料,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与网民展开互动。
专家访谈
“国学教材需要严谨的试用过程”
——专访“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
据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姜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把国学教育纳入青少年的课程中”。同样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在其议案中提及国学教材出版过滥的问题。一方是主张引入国学教育,另一方又指出国学教材建设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国学教材才能达到人格教育之目的?国学教材的编写又有怎样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针对的人群有别,国学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针对不同人群编写教材的依据是什么?
张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不一样,课题组的研究目标也不一样。如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研究目标和教学目标是“建立民族文化识别系统”;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目标和教学目标是“完美人格教育”;高中阶段的科研目标是“传统文化评价研究”;高等教育阶段的科研目标是“建立国学教育本科创新专业”,其工作目标是大学国学课程的规划设计;成人教育阶段的科研目标是“传统文化应用研究”。不同阶段有不同方向和研究内容,教材的编著,先要通过课题研究来规划教材内容,再去组织编写。教材反映的是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向,突出学科创新和当代现实意义,而非复古。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对国学教材的审读要求会更严格,每一本国学教材的书稿完成后,又是如何进行修订的呢?
张健:按照课题研究的管理条例,一套教材必须经过一个教学循环的试用才能定稿。现在,课题组所研发的教材都还在试用阶段。如小学部分必须满6年(即一个完整的课程实验),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今年才到第六年,这6年之内,全部是调整的过程。从2008年编写了第一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开始,每两年对教材的内容改版修订一次。每一次试用都会出现新的问题,如课时的多少、内容的增减、年级的调整等,在修改意见提出后,课题组又组织专家对教材再次修订与调整。
一套教材的编写,必须有科研理论支撑。而当下,国学教材不是缺乏,而是泛滥。目前,一些地区出版单位快速编辑出版教材,缺乏科研理论支撑,国学教材需要严谨的教学试用过程。
数据分析
CIP数据显示:两年多共出版近3000种国学图书
□徐来(中国版本图书馆)
根据中国版本图书馆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显示,政策利好促进了国学教育出版正向发展,持续升温。早在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同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肯定了国学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中的作用。国学弘扬与教育发展相得益彰已成为社会共识。
增幅明显态势良好
2014年平均每月出版相关图书82种;2015年数字上升至134种,较上年增加52种。刚刚过去的2016年一季度,国学教育图书月均出版量达125种。考虑到每年一季度图书申报出版量在当年四个季度中一般处于偏低水平,不难预估2016年国学教育图书出版将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共出版国学教育图书近3000种。
题材丰富各有侧重
近两年来,国学教育出版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国民文化自觉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题材涵盖了儒道典籍、古典诗文、书法国画、民俗礼仪、传统工艺、民族器乐、文化遗产等方面。
标准与特色同步发展
数据表明,业界在编撰标准化国学教材的同时,注重以地区版教材把握国学的地域文化特征,促进了国学标准化与地区版教材同步发展。
仍可扩展细分受众
按中图法分类(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开展统计,2014年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国学图书出版种数分别为457种、474种,二者之和占2014年全年出版量的94%,2015年该比例与2014年基本持平,可见中小学生是当前国学教育图书的主要受众群体。而针对学龄前幼儿、大学生等国民教育覆盖群体的国学教育图书出版量明显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