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举行(深圳)

 为探讨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优秀的国学教育创新教学法加以总结提升,2013年12月4日—5日,“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在深圳市南山区举办了“第三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暨课题2013年度经验交流会”。国家总督学顾问、课题组总顾问陶西平,《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组长、教育部基教司原副司长郑增仪,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周满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鹏举等专家,来自全国7个课题实验区的教育局局长、教研室主任、课题负责人等领导,以及2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200余位代表出席本次大会。


研讨会主会场

 传统文化进课堂,教材教法研究是重点,也是难点。有了适合的教材,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效果最好,更能让学生真正受益于传统文化,这是当前国学教育工作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次研讨会安排了29节现场观摩课,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9位老师,分小学低中高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为基础,对《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经典课程进行了现场展示。老师们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传统文化进课堂过程中,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高效的教学模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鹏举对现场观摩课进行了精到的点评和总结。他表示,老师们应该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知文化,认同文化,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才算教育的成功。

 5号上午举行的“《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2013年度经验交流会”上,来自北京市通州区、北京市大兴区、沈阳市、深圳市南山区、广州市天河区、青海省湟中县等地的11个实验区校,针对前期课题实施成果,与参会代表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交流。各学校分别从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传统文化素质养成、学生人格培养成果、教师素质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反响等方面对课题阶段实施成果进行展示,总结自身的同时,也学习其他学校的办学经验,更为未参与交流的学校提供了后期指导和借鉴。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周满生对当今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及成果进行了介绍,提供了诸多可借鉴学习的经验。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组长、教育部基教司原副司长郑增仪,对课题阶段成果及申报情况作了简短说明,指导各地区、各学校加入课题研究,全面参与传统文化国家新课程实验。

国家总督学顾问、课题组总顾问陶西平以《质量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当代教学改革的潮流指向》为题做了主题报告。陶老以国际化的视野对当今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21世纪的教师必须成为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大大提高了全国各地区、学校传统文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推动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高效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据悉,课题组将结合目前全国各实验区一线教研员和教师最优质、最高效的学科教法,升华为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完善学科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编著国内第一套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教师创新教法指导手册,配合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教学使用,以解决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课程结合问题,构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教育科研体系。


大新小学分会场


华侨城小学分会场·现场课


卓雅小学分会场·现场课


卓雅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查看更多